校对文稿,已经连续超过了三个小时,眼睛昏花,干涩;脊背酸痛,胳膊麻木;揉揉眼睛,伸伸懒腰,症状并没有缓解。于是决定到操场上走走。
疾步走在水泥铸就的跑道上,一会的工夫便微汗,眼睛的干涩,脊背的酸痛,腿脚的麻木随之缓解,消逝。
于是便有了边走边欣赏四周景致的心情。虽有淡淡的西风,但是并不太冷,学校后面便是山,由于山的遮挡,校园的空气干干净净,并不掺杂令人讨厌的粉尘。西边天际,淡蓝的天空中漂浮着缕缕淡淡的白云。
其实已是下午五点多,北方的冬季,夜晚来得要早些,虽然才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却已是傍晚。傍晚的西天,那缕缕的白云,渐渐的变成浅粉,深粉,浅红,深红,这些浅粉、深粉、浅红、深红的云朵,渐渐集结,逐渐变成了一大片灿烂的晚霞,红通通的晚霞,映红了半个天空,映红了大地,由于深冬而变得凄凉,落寞的校园,顿时靓丽起来,洋溢着满满的暖意。
冬季难得的美景,冬季难得的好天气:我的心情大好。疾走在跑道上,脚步越来越轻快,心情越来越开朗。
忽然,丝丝草木燃烧后淡淡的香味夹杂着淡淡的饭菜香,徐徐扑面而来,缓缓地钻入鼻孔,这种久违的温馨唤醒了我麻木的神经。我努力的寻找这香味的来源。
学校围墙的后面,是几处民间平房,这几处民间平房背倚逶迤的大山,散落在山湾之中,蜗居在群楼之下。应该是难得的市内桃源。
这时,一家的烟囱里,正徐徐的冒着炊烟,灰白色的炊烟,团团的挤出烟囱,直直的升向天空,然后被淡淡的西风吹散,缓缓地消散在天空中,向东飘去,融合在灿烂的晚霞中,“乱云剩带炊烟去”;而一丝丝一缕缕的饭菜香味,正从这家紧闭的门窗的缝隙里挤出来,飘散在四周的空气里。忽然想起刘克庄《踏莎行》里的句子:炊烟三两人家住。似乎正是眼前的景色。
我的心顿时激动起来,为这淡淡的饭菜香,更为这久违的炊烟。
儿时的炊烟总是那样的令人思念:
儿时住在农村,村子不大,也就是二十多家的样子,散落在一个土丘的脚下,村子的前面是一条浅浅的土沟,潺潺着一条明亮的小溪;村子的后面的土丘上是算得上壮观的梯田。
村子里的人都是老邻居,拐弯抹角的都能扯上亲戚,而且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天生的质朴憨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所以 ,小村的炊烟也是极有规律的。
清晨,天还似亮非亮,小村就在沉睡中醒来,男人走出院外,做一些季节性的零活,女人会在家做饭,他们在院子里柴火垛上,抱一抱柴草,放在灶台前,把锅刷洗干净,添上清水。然后俯下身子,拿一把柴草入到灶膛里,划一棵起灯(小时候火柴叫“起灯”或者“洋火”)点燃灶膛里的柴火,柴草在冒出一股浓烟后,“腾”的一下燃烧起来。然后这家的烟囱里会冒出时而浓时而淡的的炊烟,直至饭熟。
一家烟囱冒出了炊烟,紧接着第二家烟囱也冒出了炊烟,接着是第三家,第四家甚至是几家烟囱同时冒出了炊烟,如果有风,炊烟刚冒出烟囱,就被风吹散了,如果没有风,炊烟直直的升向天空,才慢慢地飘散,整个小村的炊烟会糅合在一起,飘向村外的柳树林里,滞留在柳树林的上空,“西村林外起炊烟”这样的场景,在儿时并不鲜见。“田舍炊烟常蔽野”在年节的小村更是司空见惯的。
伴随着炊烟生气的还有丝丝缕缕的饭菜香。
不知道为什么,儿时村子里假如有一家炖肉,那种肉香就会充溢这全村,虽然自己吃不上,但闻闻肉味,也是蛮过瘾的。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搬到了小城,小城虽然不大,但是却极少见到炊烟,也许以往见到了,由于忙于工作,也没有在意。小城里饭店诸多,却再也没闻到那垂涎欲滴的肉香,也许是患了鼻炎的原因,也未可知。
所以,今晚见到炊烟,竟然这么惊喜,儿时的炊烟令我怀恋,也许我怀恋的是那是的淳朴的生活气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