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惊喜
早上,七点, 和往常一样,匆匆吃完妻子精心搭配的养生早餐,拎起单肩包,就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天气很好,虽然算不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但在这朔方的深冬里,确实难得,溜溜的西风,并不凛冽;天空如水洗过一般,蔚蓝蔚蓝的。
于是,心情大好。
走出小区,横过马路,穿过行人稀少、十分寂静的小巷,再横过马路,就到了市民广场,广场上已经有了早练的人:打太极拳的老者,跳广场舞的大妈,还有成双成对的交谊舞爱好者。这使冷漠孤寂的冬季广场,增加了人气,增添了热气。
匆匆走过广场,又一次横过马路,就走上了观光画桥。
此时,行人渐渐的多了起来,正是学生上学的时候,行走在桥上的多是上学的孩子,或者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送孩子的家长,以老人居多,老人肩背着孩子的书包,手拉着孩子的手,匆匆忙忙的走着。
于是小桥便拥挤起来,从桥南往桥北走的,多是老人领着孩子,应该是实验小学的学生;从桥北往桥南走的,则多数是中学生,有的背着书包,有的不背书包,背书包的要小一些,不背书包的要大一些。我知道,小一些的孩子,是三中的孩子,初中;大一些的孩子,是锦山中学的孩子,高中;所以在这狭窄的小桥上,就集中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孩子。
孩子的行走习惯也不一样,高中的学生一般都是默默独自行走,不结伴,也不说话;初中的孩子,一般都是三两个人,边走路,边说话,以横排并列的方式行走;没有家长护送的小学生,都是三五成群,一簇一团的,孩子说说笑笑,跑跑跳跳,打打闹闹,天真活泼。
所以在这样的桥上行走要格外的小心,时不时的要和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们,对不起,借光,请让我过去。
终于走过了拥挤的小桥,走过一段堤坝,横过中央大桥,挤过限行栅栏,就到了长堤的东段。
人不那么多了,路不那么挤了。
相向而行的,最多的依旧是上学的孩子,而且是北小上学的孩子。
依旧有众多家长相送。
我疾行在长堤上,边行边反复默诵今早刚背诵的唐朝杜审言的诗,《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正吟诵间,耳边响起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您好!”
我抬头一看,眼前一个穿着整洁校服,背背双肩书包的的男孩,正微笑地对我着行少先队队礼。
我一刹那愣住了,我不知所措,我不知所云。
在忙乱间,我匆忙的回了孩子一声“您好!”
我们擦肩而过。
我继续行走,孩子也继续行走。
我只觉得风更暖了,天更蓝了,而且我的思维似乎也更敏捷了。
一上午的时间,在忙忙碌碌中很快就过去了。
中午躺在床上小憩,却怎么也无法入睡。
早上孩子的身影又一次在我的眼前浮现: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这个孩子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呢?这个孩子的父母一定有很高的素养,深谙教育孩子的秘密。
这个家庭培养了孩子坚强个性,独立的人格,与人为善的品质。
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已经凤毛麟角。
我不禁艳羡起这个家庭来。
不禁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正是夏末初秋时节,楼前的空地上的“署季”花开得十分艳丽,十分热闹,白的似雪,粉的如霞,红的如丹。蜂蝶飞舞,芳香四溢。
然而两个小男孩,手持树枝,比着赛的抽打着花树,花朵、绿叶纷纷折断,凋残一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使人不忍相视。
两位孩子的年亲而俊俏的母亲,就在旁边笑盈盈的看着两个孩子,并不出言制止。
我实在看不过去,出面阻拦孩子的行为,痛心的捡拾着残枝落蕊。
两位年轻的母亲,虽没有疾言相抗,但满脸的不屑和鄙视,满眼的怨毒和仇视,却是在显眼不过了。
想到此处,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在教育的问题上,始终有“圈养”和“放养”,哪些方面应该“放养”,哪些方面应该“圈养”,我们应该慎之又慎之,否则,会贻害无穷。
忽然想起了《论语》里的一段话: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品德培养至关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