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护田小筑:

谁与樽前添美酒,与谁灯下品清茶,何人共赋浣溪沙。

 
 
 

日志

 
 
关于我

自小性格孤僻,平生不善言谈。 诗书一卷笑开颜,最忌无聊扯淡。 杯酒独斟潇洒,闲庭信步悠然。 为吟佳句捻须髯,常把栏杆拍遍。

【原创】草色烟光残照里(一)  

2015-09-08 11:12:35|  分类: 护田散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草色烟光残照里

——小牛群风光散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的确,从小生野里,爱的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只要有机会,就会在青山绿水间、草色烟光里徜徉,流连忘返。

 前一段时间有幸到小牛群散游,陶醉于原生态的山水之间。归来之后,每每提起笔来想记点什么,但俗事缠身,常常又被打断,一直耽搁至今,再不写点什么,那曾经的记忆,就会化作尘烟,随风飘散,无论如何,今天也要付诸笔端,把这存留于心中的底片曝光,保留在文字的硬盘里,为将来存储一点温暖的记忆。

遥望“牛头山”

 在向导的指点下,车子缓缓的停在了乡村公路的路边,师傅尽量靠边,为的是不影响其它车辆的通行。

 我们走下车子,向导指点着远处说,那就是牛头山。向导是本地人,据说是这个村的支书,对我们十分热情,有着农村人本真的憨厚和质朴。

 我们顺着向导的手势,向西南眺望:
    也许是几十里开外,也许就是天边,越过层层的山峦,更远处,有一个云海漂浮的所在。

云雾随风而动,一处峥嵘的山岩时隐时现,朦朦胧胧的,很难见其全貌,这就更增加了牛头山的神秘感。

我不禁问:

为什么叫牛头山?

向导回答:

此山巍峨,形状怪异,其形酷似牛头,所以叫牛头山。晴天,你会清清楚楚的分辨出牛的犄角,牛的眼睛,牛的鼻子,牛的耳朵。

“你看,”向导指着云雾中偶尔显露的一角山石说,“那就是牛的犄角;那,还有那,是牛的眼睛,牛的鼻子。”

我的眼睛紧随着向导的手指向远处的被云雾缭绕的时隐时现的山峦望去,但总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也许晴天的时候会很清晰的。

我知道,此地的山峦,最初都是当地百姓依据山峦形状而命名,比如说狮子崖,在合适的角度,合适的时间,远远的看去,就是一头伏卧的狮子;再比如说睡美人山,也得在合适的位置,合适的时间遥望,那就是一个仰卧的睡美人。

牛头山自然也不例外。要想清晰看出牛头的形状,也必须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遥望,今天的位置合适,时间也算合适,但是天气却不作美,所以我们无法看到逼真的牛头。

其实,就牛头山而言,我似乎并不陌生,我的家乡和小牛群镇比邻,和牛头山隔山相望。

    在我小的时候,到了夏季,有经验的老人,可以根据牛头山的云雾变化,准确地预测出天气的阴晴,并依此做出合理的预防。

当的农民凭着经验总结很多民谚,这些民谚朗朗上口,逼真形象,便于记忆:

“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

“云彩往南火烧船;云彩往北,发大水;云彩往西,牛倌羊倌披蓑衣;云彩往东,刮大风。”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一会就来到。”

根据这些谚语,通过观察可以很准确捕捉每一天的天气情况。

关于牛头山,就有这样一条谚语:

   “牛头山,戴帽了,瓢泼大雨就到了。”

当地的居民,要时时观察牛头山上云雾的变化,牛头山有没有云雾,云雾重不重,云雾是突然来的,还是一点点集聚的,情况不同,会有响应的天气变化。无云雾。天气晴朗,云雾飘渺,细雨绵绵,云雾剧骤,大雨滂沱。人们尤其是行人,会根据提示,及时作出相应的防患。

牛头山还有很多传说,有人说那里曾经是古战场,也有人说哪里曾经有过山大王,同行的老者乌老师说,那里真的有人曾经占山为王,他曾经去考证过,山脚下有一处古庙遗址,规模很大,想必当年气势恢宏。乌老师说,据说哪座庙就是贼窝(山寨里的老营),乌老师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

小时候听曾经到过牛头山的老人们说,山上有古井,有畦田,畦田里的韭菜长得很茂盛,自生自灭,品种优秀,当地人会经常采集来吃,有时采集很多,碾成韭花,吃面条的时候,放上一点,鲜美无比,当然烀好的羊肉沾着吃更是美味,只是当时很少有人有这个经济实力。

在山上开荒的人,常常会捡到冷兵器:箭簇,断剑,画戟……

很遗憾,由于路远,今天不能登临牛头山,有遗憾自然还会有希望,期待着登临牛头山的那一天。

回首来时路侧,一峰壁立,如斧削刀剁,平滑如镜地悬于山顶之上,山峰中段,有十几米(也许是几十米)的一段凸凹不平。

见我瞩目,向导说,那段山崖曾有过一个传说。

我仔细倾听,向导娓娓道来:

很久很久以前,那处山崖光滑壁立,并无破损。每当阴雨天气,在一个特定的位置,看那处山崖,隐隐闪现出一幅对联:对联字迹借助镜子反光清晰可见,但是没有人能够便是对联的内容,书写对联的文字既不是蒙古字,也不是汉字,也不是契丹文字,这种文字谁都没有见过,所以也无从辨认,因此,当地的百姓认为那是天书,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只有有天眼的人才能够破译。

有一个私塾先生好奇,每当阴雨天气,借着镜子的反光,他一点点临摹那副“对联”,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时间,在他就要临摹完成的时候,天上突然炸开一个霹雳,把他没有临摹完了的部分,齐齐的炸掉,他也不知所终。然后那处山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也许只是个传说,即使是传说,也会给人留下几多遐想。

  评论这张
 
阅读(244)| 评论(3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